甘肃国企改革这事儿,最近圈里讨论得挺热闹。不少老铁在问:”都说要补短板,到底哪些是真短板?”其实从去年开始,省里就频繁提到”深化国资国企改革”这个词,但具体怎么个深化法,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。
你可能也发现了,现在甘肃国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”大而不强”。省属企业资产规模看着挺唬人,但真正能打的没几个。有个内部数据挺有意思:省属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5个百分点,这就像个背着沙袋跑步的运动员,能跑得快才怪。
到混改这块,不少企业还在玩”换汤不换药”的把戏。表面上引入几个民营股东,实际上决策权还是老一套。有个做工程的朋友吐槽:”去投标时发现,有些省属企业的管理流程比十年前还繁琐。”这种体制机制上的僵化,可比资金短缺要命多了。
人才短板也是个老大难问题。跟沿海地区比,甘肃国企的薪酬体系简直像上个世纪的产物。有个段子说得好:”在兰州拿国企工资买房子,得从唐朝开始存钱。”虽然夸张了点,但确实留不住年轻人。现在省里推的”三项制度改革”就是要破这个局,不过阻力不小。
你可能要问:”说了这么多问题,到底怎么改?”从最近的政策风向看,省里盯上了几个重点:一是推动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,该合并的合并;二是把混改往深里推,不是装样子;三是搞创新驱动,别总守着传统产业吃老本。有个值得注意的信号:省里最近特别强调要”一企一策”,这说明开始意识到不能一刀切了。
到创新投入,有个数据挺打脸:甘肃国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。这就不难理解为啥总在产业链低端打转了。现在省里要求重点企业研发投入每年增速不低于15%,这个KPI定得够狠,就看执行力度了。
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短板是市场化经营机制。很多省属企业的高管还是行政任命那套,搞得企业不像企业,倒像个小政府。最近省国资委在推经理层任期制,就是想打破这个怪圈。不过圈里人都懂,这种改革最考验决心,搞不好就变成走过场。
到这儿,可能有人要问:”这些改革跟我有啥关系?”其实关系大了。比如混改推进得好,会给民营企业带来更多机会;三项制度改革到位了,求职者的选择会更理性。就连最基础的”处僵治困”,都关系到无数职工的饭碗。这些看似宏观的政策,落地时都是实打实的利益调整。
省里搞的改革,说白了就是在跟时间赛跑。一方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,一方面还得抢抓新机遇。就像个既要治病又要赶路的病人,难度可想而知。不过从最近的动作看,节奏确实在加快,光是今年上半年就出了十几个配套文件。
句实在话,国企改革没有万能药。与其纠结某个具体政策,不如关注两个核心指标:一个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没有提升,另一个是员工积极性是不是真的起来了。这两点做到了,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。毕竟检验改革成败的,从来不是文件发了多少,而是企业到底活没活起来。